修行之路 - 浅淡那达瑜伽、专注音流瑜伽、圣道及观音法门

那达瑜伽(Nada Yoga)的意思是:通过音振连接。

  具体的修习方法是:以散盘、单盘或双盘的姿努端座,或采取坐、蹲等姿势,用大姆指塞住耳朵。这叫“商穆克伊手印(Shanmukhi Mudra)”或“外士那维手印(Vaishnavi Mudra)”。通过聆听阿那哈塔(Ahahata)妙 音--天簌之音,使自己处于奇妙的专注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可以清楚地听到十种声音,享受灵魂之乐。第一种声音是单字声,第二种是多字声,第三种是铃声,第四种是海螺声,第五种是琵琶声,第六种是铙钹声,第七种是鼓声,第八种是密当嘎鼓声,第九种是雷声,第十种是笛声。通过右耳聆倾听内在的声音。把注意力从粗糙的声音特移至精微的声音。心意很快便专注于音振之中。声音是心意的陷井。心意融化于声音之中,如同牛奶融化于水中一样。聆听内在的声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狂乱的心意,使眼、耳、鼻、舌、身、意不再留恋于色、声、香、味、触、法。通过聆听内在的声音,转移感官对外在声色的专注,使心意得到控制,为灵性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塔卡·辛格所传的专注音流瑜伽、古灵德所传的圣道及清海无上师所传的观音法门皆属于那达瑜伽的一个分支,但又有所不同。那达瑜伽无五句之说,但专注音流瑜伽、圣道及观音法门均有五句。严格来说,这三种修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从五句到观光、观音,其方法大致相同,只是由于各位领衔大师的自身领悟程度、获得知识的层面及传法使者的口音的不同,而显得略有差异。三个法门的“近根”是萨万·辛格,上溯可至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Nanak)。根据有关权威书籍的介绍,那纳克是在闭关若干天出关后,向世人宣布与上帝取得了沟通,然后开始传教、传法的,并同时在印度虔诚派运动的基础上,在摄取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成份后建立了锡克教。从修行方法上讲,是将那达瑜伽的修习方法与五句相结合。

  其实,五句并非是秘不外传的真言。专注音流瑜伽的重要传承导师萨万·辛格在《圣人的哲学》中不但终五句公布于世,同时也将八个境界的名称也全部公布于世。以下是原书中记载的五句中的有关名你:

  第一界教主名:Jot Niranjan(焦特尼然占)(第二界至第四界略),第五界教主名:Sat Nam(萨特南)。第一界叫Arsh,(第二界至第七界略),第八界叫Anami Desh。这些名称均见诸于印度经典《韦达经》、《奥义书》。如:第一句中的Nirajan是指希瓦(Siva,又称“湿婆”,毁灭之神);第四句Soham为Sa与aham商字之合,在《终极韦达经》中为“警句”,是“彼为我,我为彼”的意思。Sat Nam,意指“至尊主之名”。因此,这五句的意译按先后秩序分别为:希瓦之光、维施努之音、布茹阿玛之气、梵我合一、至尊主圣名。

  有关“观音”或“专注音流”的姿势,也早已公于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邱陵编撰的"密宗秘法”,其中一市叫“拙火瑜伽”(即:昆达利尼瑜伽,密宗也采用的三轮七脉修习方法)。在论述拙火瑜伽的三十修习方法中的“心音”时,是这样讲的;

  “心音者,乃修习者于入定中所闻之妙音,是脉净之表现。有人能以一耳听闻清楚;有人能以两耳闻之。其音巨微皆有。先由大音而默想得微音,逐淅由微至妙音。初学之人唯按闭耳时能闻之。久习之人不须闭耳,能专心闻得心音。此音由中脉心轮中发出。

  静坐,以两大手指按耳,静听即能闻得内音。此内音能阻断一切外声。再开眼,先只闻得许多大音,后来其声转和缓。心先专一注意于一声,把它固定,即为它所摄收,心与外境脱离而与声合,如奶如水,即刻成为识空。盖心与声合,则不复有贪欲。

  其由命根气圣音所发出之声,名早梵音(即内在音),乃光明之体性。心入于光明,在其有声之时,则知心存;但至停止无声时,则得最高境界,名无心状恣。因常专一于圣音,心得为命根气所接入,此时身如木块,不知冷热、忧、乐,如是心中发出各种声音:如字音、铃音、贝壳音、琵琶音、铙钹音、笛音、鼓音、雷音等。初闭耳时,不能听得;必须专心于一,方能听得。每日所闻之音未必一祥,但必能闻得上述音之一。”

  在国际互联网上,观音的方法也早已不是秘密。如附图所示,观音方法完全公开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专注于音流是一种冥想的方法,而五句则是一个阶梯,它的最高境界是使我们融入主的非人格梵光中,但不是终极。它带给我们的是上帝非人格的一面,而指给我们的是至尊主人格的一面。第五句已经提示我们:至尊主的圣名是我们回归的必由之路。诚如《至尊奥义书》“曼陀罗十五”所言:“我的主,永生的维系者啊!你身上发出的眩目光芒,遮盖着你的真实面容。请你移开遮蔽你的光芒,好让你的纯粹奉献者看到你。”

Suma Ching Hai